而这样的环境最(zuì )适合培养诗人。很多中(zhōng )文系的家伙发现写小说太长,没有前途,还是写诗比较符合国情,于是在校刊上出现很多让人昏厥的诗歌,其中有一首被大家传为美谈,诗的具体内容是:
在做中央台一个叫《对话》的节目的时候,他们请了两个(gè ),听名字像两兄弟,说(shuō )话的路数是这样的:一(yī )个开口就是——这个问(wèn )题在××学上叫做××××,另外一个一开口就是——这样的问题在国外是××××××,基本上每个说话没有半个钟头打不住,并且两人有互相比谁的废话多的趋势。北京台一个名字我忘了的节目请了很多权威(wēi ),这是我记忆比较深刻(kè )的节目,一些平时看来(lái )很有风度的人在不知道(dào )我书皮颜色的情况下大谈我的文学水平,被指出后露出无耻模样。
所以我就觉得这不像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修的路。
路上我疑惑的是为什么一样的艺术,人家可以卖艺,而我写作却想卖也卖不了,人家往路边一坐(zuò )唱几首歌就是穷困的艺(yì )术家,而我往路边一坐(zuò )就是乞丐。答案是:他(tā )所学的东西不是每个人(rén )都会的,而我所会的东西是每个人不用学都会的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北京一直考虑要一个越野车。
但是发动不起来是次要的问题,主要的是很多人知道老夏有了一部跑车,然后早上去吃饭的时候看见老夏在死命蹬(dēng )车,打招呼说:老夏,发车啊?
請(qǐng)收藏我們的網(wǎng)站:www.sh-fengsheng.comCopyright ? 2009-2025